1. <th id="ux9m7"></th>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發布機構: 撫順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7-25
        信息名稱: 撫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撫順市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文號: 撫政辦發〔2022〕29號 發布日期: 2022-07-28

        撫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撫順市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撫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文件




        撫政辦發〔2022〕29號

        image.png


        撫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撫順市

        “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撫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7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第一節 “十三五”發展回顧

        第二節 “十四五”面臨形勢

        第二章 總體戰略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面向科技前沿,搶占技術制高點

        第一節 推進科技平臺載體建設

        第二節 積極推進應用基礎研究

        第三節 積極培養引進創新人才

        第四節 引入新技術及應用場景

        第四章 面向經濟主戰場,培育振興新動能

        第一節 構建現代化產業新格局

        第二節 “六大產業”賦能增效

        第三節 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培育

        第四節 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第五節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第五章 面向重大需求,強化創新支撐能力

        第一節 強化對“兩大基地”科技支撐

        第二節 強化對“數字撫順、智造強市”科技支撐

        第三節 強化對產業安全科技支撐

        第四節 強化對生態安全科技支撐

        第六章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務改善民生

        第一節 科技助力“五個撫順”建設

        第二節 科技助力區域人口健康

        第三節 科技助力公共安全與服務

        第七章 完善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第一節 提供科技創新“優質土壤”

        第二節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第三節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第四節 提高科技創新開放水平

        第五節 加快推進融合發展

        第八章 加強黨的領導,做好規劃落地實施

        第一節 發揮黨的核心作用

        第二節 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第三節 落實科技政策法規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測

        附件: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類建設項目清單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撫順市深入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根據《撫順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部署,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十三五”期間,撫順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的決策部署,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緊緊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在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結構優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科技規劃目標任務,為“十四五”撫順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一節 “十三五”發展回顧

        一、發展成就

        1.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全市216個項目獲國家、?。ú浚┘壙萍吉剟?,153個項目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496.4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26%。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101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16.36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03.9%。積極推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建設,2020年全市專利申請量3052件,比2016年增長99.3%,專利授權量為1888件,比2016年增長176%,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83件,比2016年增長46.1%。全面加強企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2020年企業專利申請1793件,同比增長291%,占全市專利申請總量的58.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有效發明專利量位列全省第6位。

        2.科技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十三五”期間,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截至2020年,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4家,較“十二五”末凈增129家,增長287%,并從高新技術企業中成功培育“瞪羚”企業11家(不含沈撫示范區撫順片區)。積極落實科技部《關于新時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加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020年注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9家?,F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合作社)已達59家。我市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格局已經形成。

        3.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十三五”期間,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不斷增長。其中,2020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12.1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47%,R&D經費投入比2016年增長51.2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2016年增長54個百分點。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設立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推動實施“撫順西露天礦區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研究”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金久奇(撫順)藥業有限公司、遼寧(撫順)諾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獲省重大專項支持;撫順東科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獲遼寧省直投基金支持。2016年至2020年,全市企業及科技創新基地累計向上爭取資金2.49億元,市財政通過獎勵性后補助項目179項,給予獎勵性后補助2414余萬元,有效地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載體建設和成果轉化加速。“十三五”期間,成立了遼寧省石化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和遼寧省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了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撫順)分平臺、啟迪之星(撫順)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先后組建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撫順分中心以及省級技術轉移轉化機構、眾創空間9家。累計完成轉移轉化科技成果300余項,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意向)100余項,登記技術合同2018項,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29.8億元,比“十二五”增長175%。

        5.產學研合作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我市組織企業與院所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20余次,組織300余家企業與中科院、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天津大學、復旦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30余家大學、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10余份。撫順市被授予“國家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9家單位被授予“省級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先后組建了8家省、市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6.高新區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十三五”末期,撫順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達41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71億元。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家,瞪羚企業7家,在11個省級高新區績效評價中位居第二。園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不斷完善,建成一批省級研發平臺和眾創空間,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產生了較強的經濟效益。撫順高新區榮獲2020年度市政府頒發的集體二等功,躋身全國雙創示范基地行列,為晉升國家高新區又邁出堅實的一步,撫順高新區申報國家高新區工作已進入待評審階段。

        7.人才培養引聚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間,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實施“興遼英才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根據《撫順市聚集人才若干政策規定(試行)》制定了對應實施細則。構建“1+24”集聚人才政策體系,設立了人才專項資金,制定出臺了《“撫順英才計劃”暫行管理辦法》。累計引進研發團隊18個,5人獲省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獲撫順市科技創新功勛獎,28人獲撫順市杰出科技工作者獎,4人入選省興遼英才“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累計組織30余家單位和企業百余人參加了4屆“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活動,發布人才需求200余個,發布企業技術需求100余項,開展人才和產業政策推介8項。做好外國人才引進的管理和服務,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兩證合一”,年均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達到200余件、網上辦理業務1000余件次,年均引進外國高端人才(A類)20人次,中端人才(B類)80人次。

        8.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間,圍繞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科技特派專項行動,派駐科技特派團16個、科技特派員580名,選送510名農民上大學。創建撫順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和新賓縣省級創新型縣,創建省級星創天地13家,創建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59家,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5個,組建了食用菌、中藥材、果蔬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3個,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170項,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55項,農業科技創新日益活躍。

        9.科技政策法規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間,我市把完善科技政策法規擺在突出位置,相繼出臺了《撫順市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撫順市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撫順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方案》、《撫順市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項目自鑒定工作指引(試行)》、《撫順市推薦申報遼寧省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直接投資科技創新項目實施細則(試行)》、《撫順市科技創新券實施辦法(試行)》、《撫順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后補助實施辦法(試行)》等10余項政策文件,為全市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在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對2020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部門和單位予以表揚激勵的通報》(遼政辦發〔2021〕7號)文件中,我市作為全省5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的市”之一,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

        二、存在問題

        在取得上述成績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作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我市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還面臨不少困難,科技創新能力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科技創新投入仍顯不足,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強;集聚創新資源要素能力較弱,內生增長動力有待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戰略性新興產業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創性成果少;創新型領軍企業數量不多、引領帶動作用不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仍然不夠活躍等。

        第二節 “十四五”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活動進入新的密集期,以人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為核心的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快速流動,全球創新版圖正在加速重構,我國科技地位迅速上升。但從另一方面看,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從國內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科技創新日益活躍,科技與產業、金融結合日益密切,國內新技術應用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制造業第一大國地位牢固,數字經濟躍居全球第一。隨著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智能制造規劃、工業互聯網規劃、人工智能規劃等深入實施,重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發展,我國正迅速上升為全球性技術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戰略必爭領域前瞻布局,積極搶抓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但同時,受新冠疫情和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我國開啟“雙循環”發展模式,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從撫順看,撫順作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省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接續產業基礎日益牢固,經濟社會轉型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四五”期間,撫順科技創新發展既面臨中央支持東北高質量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創新發展機遇,又面臨國家、遼寧省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沈撫示范區開發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撫順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適逢難得機遇。但同時,發展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經濟轉型發展壓力巨大,發展短板突出難題亟待破解。在“十三五”取得成就基礎上,撫順應依托國家、遼寧省重大戰略,以轉型升級、產業創新為重點,加快完善創新體系,推動撫順科技創新事業邁上新臺階。

        第二章 總體戰略和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系列重要論述,以及關于東北、遼寧、撫順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科技創新放在撫順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技術進步作為戰略支撐,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重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產業邁向中高端引領作用,扎實推進“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著力優化改善創新生態環境,顯著提升撫順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建設“兩大基地”、發展“六大產業”、推進“三個融合”、建設“五個撫順”,實現新時代撫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作為保證。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科技規劃制定、實施中核心作用,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把引領發展作為戰略核心。科技創新放在核心地位,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瓶頸,貫徹落實“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支撐創新轉型作為重點。把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作為重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和服務鏈,推動區域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著力解決重點領域產業發展面臨關鍵技術問題,全面提升科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能力。

        ——堅持把人才放在最優先位置。始終把人才引聚、培育與活力釋放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積極引進域外優秀科技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不斷改革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機制,形成一支規模相適、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保障。聚焦科技創新面臨的突出矛盾,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加大科技投入,激勵原創突破和成果轉化,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為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堅持把開放合作作為重要舉措。推動建立廣泛的政產學研合作,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內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區,加快沈撫一體化發展,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把科技創新與開放合作有機結合,提高我市在產業鏈治理中的話語權。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四五”末,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度提升,部分重點領域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穩步增長,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例不斷提高,新興產業的整體水平和規模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改善,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積極打造遼寧科技資源集聚高地,努力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具體發展目標(注:本節設定的2025年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除來源于統計部門的數據按照統計規定認定外,其他指標均不含沈撫示范區撫順片區)如下:

        ——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根據財政實際情況,力爭不斷加大全市各級財政對科技的投入,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發揮財政科技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創新,逐步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金融機構及其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制,吸引更多資本支持我市科技創新發展。2025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0%。

        ——支撐引領作用全面增強。科技支撐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大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高新技術產業比重穩步長。“十四五”期間,主導產業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不斷上升,成為全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主導力量。加快推進撫順高新區開發建設,推動撫順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區。

        ——科技企業數量顯著提高。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瞪羚企業數較“十三五”末有大幅提高,培育一批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及產品,新產業、新經濟成為創造財富和拉動就業的新動力。到2025年,全市進一步形成更為完善合理的科技企業梯度培育結構,科技型領軍企業達到5家,省級“瞪羚”企業達到4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0家,省級“雛鷹”企業達到15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00家,科技型企業群體培育取得顯著成效。

        ——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攀升。大力提高重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新突破。面向主導產業,適度超前部署產業重點領域技術攻關,重點實施CO2基手性精細化學品的創制和中間相瀝青基高模碳纖維等重大專項、優先發展主導產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一批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取得一批具有牽動性、集成性和標志性的產業成果和科技成果。到2025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達到5.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提高。

        ——創新體系進一步成熟完善。積極推動平臺載體建設,大力推動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建設一批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創新平臺。到2025年,全市省級技術創新基地達到40個,國家、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達到25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達到4個。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機構等聯合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離岸研發中心等。鼓勵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支持引進、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不斷完善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

        ——重點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圍繞“六大產業”,不斷完善符合撫順發展需求的技術含量高、特色鮮明的產業鏈,逐步培育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的骨干企業及創新領軍企業。到2025年,圍繞重點產業領域,組織實施多個重大自主創新和產業化項目,著力攻克和掌握核心技術,推出重大自主創新產品,打造國內外知名品牌,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領域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產業研發制造基地,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7件。

        ——農業科技創新不斷加快。2025年,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專項行動。重點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加大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力度,每年開展送農民上大學和農民技術培訓200人次以上。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農業創新平臺建設,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100項。進一步推動撫順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新賓縣省級創新型縣建設。

        ——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素質提升。2025年,滿足發展需求、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家、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領軍人才,全市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人力資源結構和就業結構明顯改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

        2035年,力爭躋身全省創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較強國內競爭力的新材料、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平臺。主導產業邁入中高端,實現新舊動能根本轉換和高質量發展,全社會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不斷涌流新局面。

        專欄1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重點指標

        序號

             

        2020年

        2025年

        1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

        1.5

        2.0

        2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

        --

        15.0

        3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1.3

        1.7

        4

        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人年)

        --

        46.3

        5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

        16.7

        21.0

        6

        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億元)

        2.9

        5.5

        7

        高新技術企業數(家)

        103

        200

        8

        科技型中小企業注冊數(家)

        190

        600

        (注:專欄1中除來源于統計部門并按照統計規定認定的指標外,其他指標均不含沈撫示范區撫順片區)

        第三章 面向科技前沿,搶占技術制高點

        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大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研究力度,培育壯大科技人才隊伍,超前部署前瞻性、戰略性科研任務,力爭在若干關鍵領域、科學前沿實現重要突破,打造我市科技發展先發優勢。

        第一節 推進科技平臺載體建設

        聚焦高端精細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新型清潔能源等“六大產業”領域,以培育創建科技創新平臺載體為依托,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提升自主創新源頭供給,積極搶占技術制高點。

        一、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1.積極融入遼寧實驗室建設。根據遼寧實驗室建設規劃及方案,圍繞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精細化工與催化等產業,凝練組織一批重大項目申報遼寧實驗室科技項目,促進科技創新平臺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2.引導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以重點實驗室、專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為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優化研發環境,加大研發力度,圍繞特色優勢領域和重點產業建立在全省或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發基地。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參與建設?。▏遥┘夹g創新中心、?。▏遥┲攸c實驗室等。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建立內部研發平臺、技術中心等,引進培育骨干創新團隊。引導科技型企業通過組建科技創新基地、共設研發基金、共建實驗室、研發眾包等方式,共享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加快實驗基地建設,引導撫清助劑、遼寧東科、遼寧諾科等有能力的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實驗基地。鼓勵高新區、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利用現有資源建立石化產業中試基地,積極搭建精細化工檢測平臺。

        二、推進科技服務平臺建設

        1.推動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建設。以技術中介服務、創業投資服務、技術評估服務、技術推廣服務、綜合配套服務為主要服務內容,培育和發展一批既有專業服務特色、較強服務能力又能進行網絡化協作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快建立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高效運行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支持現有省級技術轉移機構、眾創空間建設,推進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撫順分中心、撫順市技術交易市場、撫順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撫順市檢驗檢測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成果轉化基地等建設,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

        2.推動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和融資條件,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整合銀行、擔保、保險、創投等金融資源,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一站式、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引導銀行信貸支持科技型企業。為優質企業進入“新三板”、科創板上市融資提供便捷通道。

        3.推動科技人才服務平臺建設。圍繞培養和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任務,以推進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抓住培養、吸引和用好人才這三個重要環節,實施“帶土移植”,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建立科技智庫,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各類外國專家等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創新“候鳥型”人才引進使用機制,探索建設“智慧飛地”。

        4.推動科技交流合作服務平臺建設。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開展聯合攻關和交流培養。以科技服務機構為主體建設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提高開發合作水平。依托中國—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范區等平臺,重點開展對日、韓、俄和中東歐17國的合作,鼓勵引導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開展小批量、多頻次、高水平、精準化的對接交流活動,推進外國人才技術與企事業單位對接、引進和轉化。突出本土人才國際化培養導向,選派技術管理人員赴國(境)外培訓,提升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益。

        專欄2“十四五”時期現有平臺載體提質升級

        1.高新區:撫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晉升國家高新區。

        2.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撫順(國家)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

        3.科技園區:撫順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4.創新創業基地:中國(撫順)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新賓縣省級創新型縣。

        5.新型研發機構:遼寧省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

        6.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石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7.省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非常規油氣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清潔能源催化材料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催化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承壓設備安全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過程先進控制和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石油化工環保技術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驗室。

        8.技術轉移機構:望花區政產學研聯盟、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轉移轉化中心、撫順宏瑞技術轉移服務中心、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撫順分中心等。

        9.科技企業孵化器:啟迪之星(撫順)科技企業孵化器。

        10.科技創新基地:遼寧省石化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遼寧省塔式起重機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高效節能承壓裝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食用菌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鐵礦資源開發與利用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稠油開采蒸汽發生器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特冶新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油頁巖開發與綜合利用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有機過氧化物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鋁合金焊接材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聚氨酯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碳五系列石化產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膠黏劑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履帶起重機械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木材炭化熱處理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甲基丙烯酸酯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α烯烴及其聚合物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油田化學工程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專用石油化學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稠油開采地面熱力設備和管線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石油化工先進裝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車用清潔燃料制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遼寧省生物及可替代能源催化制備專業技術創新中心。

        11.眾創空間:撫順望花“雙創”孵化中心、撫順石化北天創客空間、撫順返鄉大學生及農民工創業科技孵化基地、撫順市新材料科技研發基地、撫順云東眾創空間、啟迪之星(撫順)眾創空間。

        12.星創天地: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明芳農業星創天地、遼寧省撫順市東洲區坤生農業星創天地、遼寧省撫順市新撫區兆澤星創天地、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民合食用菌星創天地、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云帆機械星創天地、道生堂星創天地、青松嶺星創天地、富春農業星創天地、金泰農業星創天地、后金生物星創天地、撫順縣電子商務星創天地、撫順返鄉大學生及農民工創業科技孵化基地、撫順青松藥業星創天地。

        三、完善平臺運行體制機制

        探索建立不受傳統事業單位模式約束,不定行政級別、動態編制、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的組織管理機制。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選人用人機制,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固定人員為骨干,流動人員為主體的人員結構。堅持目標引領,圍繞相關領域科技前沿、國家省市重大需求,組織創新平臺開展科技研發。建立經費統籌、使用自主、績效導向的科研經費使用機制。建立輕資產運行,自主可控、利用高效、開放共享的科研條件保障機制。建立責權統一、利益共享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分享機制、對接精準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第二節 積極推進應用基礎研究

        圍繞制約重點領域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和技術需求,開展基礎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研究,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重大突破,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發展。

        一、加強重點領域前沿研究

        加強具有撫順特色、優勢的前沿領域基礎研究,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催化與清潔能源、重大疾病診治、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和重大應用研究。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產業技術為導向推動應用基礎研究加快發展。推動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交叉領域研究發展。優化基礎研究投入結構,加大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對關系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加大穩定支持力度,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二、加強院校重點學科建設

        圍繞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等院校建設和重點學科發展,堅持扶優、扶需、扶特、扶新,集中優勢資源,不斷優化本地院校學科、專業結構,重點建設一流、特色學科,加快形成支撐撫順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引領帶動產業發展的學科體系。統籌推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鼓勵重點學科建設與區域重大應用技術研究相結合,服務實體經濟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節 積極培養引進創新人才

        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把人才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加快制定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積極開展“帶土移植”,引進域外人才和團隊,并將海外人才工作與科技人才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一、留住用好撫順本地人才

        圍繞留住、用好、服務好本地人才,重點做好人才政策落實、人才服務水平提升等工作,積極完善參與重大科技創新人才獎勵補助辦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優異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推動院校與企業緊密對接,并在畢業生房屋租賃、就業等方面出臺激勵政策,讓更多優秀學子留在撫順發展。通過產業、項目等多方面的建設留住人才,聚焦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建立更加寬松人才的使用機制,讓科技人才放開手腳干事創業,充分釋放人才政策紅利。

        二、多渠道引進科技創新人才

        深入貫徹中央及省委、市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 “興遼英才計劃” 若干政策措施,持續實施“撫順英才計劃”和《撫順市集聚人才若干政策規定(試行)》,打造市級品牌人才工程,形成靠政策引才、靠產業聚才、靠事業用才、靠服務留才的工作格局,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遴選支持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通過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員等多種方式,引導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和各類外國專家,引進新興產業高端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實用型高技能人才。創新“候鳥型”人才引進使用機制,探索建設“智慧飛地”。堅持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創新人才“三位一體”推動,完善“機制+平臺+人才”的工作模式,持續推進“帶土移植”工程,根據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發展需求,重點關注各類研究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實用型人才、技術型人才,通過差異定位、精準定位,培養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為增強我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

        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依托院校、科研機構、平臺載體,探索建立多元化用人機制,通過重大項目組織、人才雙聘雙跨、首席科學家等方式,集聚、吸引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全面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突出對重大科技貢獻、優秀創新團隊和青年人才的激勵,加大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突出貢獻專家以及科技創新團隊的支持力度。推進科研評價與獎勵制度改革,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成果收益權、股權激勵和科技獎勵,給予科技人員更多的利益回報和榮譽獎勵。加快推進科研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鼓勵創新的激勵機制。研究制定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的政策意見,下放科研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分配自主權,完善內部分配機制,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優化工資結構,保證科研人員合理工資待遇水平。

        四、支持民營企業引聚科技人才

        鼓勵民營企業引進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高層次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支持民營企業設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對于新成功設立工作站、實踐基地的,給予資助。允許科技創新人才及其團隊在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間雙向兼職,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科研團隊帶科研項目和成果創辦科技型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創建科技創新平臺,民營企業新成功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科技平臺的,給予獎勵。

        五、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

        落實國家、省有關吸引、集聚、使用和保護高層次外國專家工作機制,拓寬海外人才智力引進渠道,引導支持企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和團隊。利用“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引智平臺,圍繞深度融入沈陽經濟區,重點支持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節能環保、冶金、新能源、化工、農業等產業領域的國際引智項目,面向全球引進首席科學家等高層次創新人才,吸引一批海外人才來撫創新創業,并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為產業振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開展院校和科研院所部分非涉密崗位全球招聘試點。做好在撫外國專家的管理服務工作。

        第四節 引入新技術及應用場景

        積極搶抓科技前沿領域發展機遇,推進新經濟應用場景在撫順落地實施,重點推動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生命科學、前沿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等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應用。

        一、發布機會清單供給新場景

        密切跟蹤國內外新產業、新技術和新業態動態,適時發布新場景需求清單,把城市機會清單作為場景供給的重要途徑,通過應用場景項目化、指標化、清單化的表達形式,將新經濟與城市發展需求有機鏈接,為投資者、企業和人才提供機會,引導高端市場要素聚集到新經濟領域和新產業軌道,促進新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二、積極對接撫順域外輻射源

        主動融入沈陽經濟區和京津冀經濟圈等重要區域,加強與重點區域科研機構、產業界、大學等合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撫順率先運用。沈陽經濟區重點在數控機床、機器人、軟件、數字醫療、IC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領域加強合作;京津冀等區域合作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等高尖端領域,促進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我市轉型發展提供新動能,努力將撫順打造成遼寧新技術應用場景示范區。

        第四章 面向經濟主戰場,培育振興新動能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目標,立足產業現實基礎,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重大技術開發,適度超前部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技術瓶頸,為產業邁向中高端提供科技支撐。

        第一節 構建現代化產業新格局

        圍繞“工業立市、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增強有效科技供給能力,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發展,扎實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在“老字號”方面重點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為優勢產業賦能,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在“原字號”方面重點利用新技術推動接續產業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在“新字號”方面,大力發展和運用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培育一批新型產業基地和集群,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第二節 “六大產業”賦能增效

        圍繞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經濟邁向中高端,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強優勢領域、戰略必爭領域和事關長遠發展的重點技術領域科技部署,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一、引領“六大產業”創新發展

        1.高端精細化工產業。圍繞石油化工新技術、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新型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布局,以撫順石化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為龍頭,以石蠟、潤滑油,高端聚烯烴、特種合成橡膠及工程塑料等先進化工材料為重點,重點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產加工及應用等工藝技術,不斷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穩定性和壽命。以石墨烯新材料,高性能碳纖維、芳綸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為重點,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術關和市場關,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穩定性,實現產業化發展和規?;瘧?。積極開展清潔汽油生產技術研究、大型乙烯基地設計技術升級與優化增效技術開發應用、潔凈聚烯烴平臺技術開發及應用、原位支化/交聯多相共聚聚丙烯生產技術開發及應用、新型環保催化劑載體開發及工業化應用,延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烴、塑料、橡膠、復合材料等產業鏈,形成有機化工、合成新材料、精細化工、橡塑蠟深加工四大產業集群。加強先進生物化工技術研發,在有機化學原料制造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專欄3石化及精細化工技術

        1.石油化工新材料技術。重點發展高性能塑料及樹脂、高性能橡膠、專用化學品及材料、其他化工新材料制造等技術。

        2.高性能纖維及制品技術。重點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及制品、有機纖維制造技術。

        3.生物化工制品制造技術。重點發展有機酸產品和醫藥中間體、異戊二烯、丙烯酸、乙二醇、丁醇、手性化合物等有機化學原料制造技術。

        4.高標準油品生產技術。催化裂化汽油深度脫硫等技術研究。

        5.精細化工細分領域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2.冶金高端新材料產業。依托撫順特鋼、撫順新鋼鐵、撫順紅透山銅礦、撫順罕王還原鐵等冶金新材料企業優勢,利用行業發展有利時機,瞄準航空、航天、船艦、核電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冶金新材料精品工程,研究開發高溫合金鋼、超高強度鋼、高檔模具鋼、特冶不銹鋼等“專精特”冶金新材料。以綠色生產、綠色工藝、綠色產品為依托,推動信息化、智能化與冶金工業有機結合,推動耐蝕鋼筋、超高強鋼筋、鋼筋深加工等精品建筑鋼材以及裝配式建筑綜合服務平臺研究開發,提高市場競爭力。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關鍵技術的應用,推進“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集約化、電氣化、少(無)人化”智慧礦山建設。以高端球墨鑄鐵件產品取代進口高端純凈生鐵為目標,打造中國領先球墨鑄造用生鐵基地。

        專欄4冶金高端新材料技術

        1.高溫合金鋼、超高強度鋼、高檔模具鋼、特冶不銹鋼等“專精特”冶金新材料研制。

        2.核電、風電、新能源汽車材料。

        3. 耐蝕鋼筋、超高強鋼筋、鋼筋深加工等精品建筑鋼材以及裝配式建筑綜合服務平臺研究開發。

        4. 銅礦、鐵礦智慧礦山建設。

        5. 高端球墨鑄鐵件產品。

        3.新型清潔能源產業。以開放創新助推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能源領域技術發展,堅持能源科技創新的綠色低碳方向。重點圍繞“抽水蓄能電站+生態旅游”產業、“光伏+儲能”產業發展相關技術。以撫順礦業集團為核心,推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光伏農業項目等發展。圍繞國家重點支持領域,提升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著力提升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能力,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問題。發展利用農業、林業和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為原料的生物質能發電、供熱技術。

        4.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綜合利用產業。加大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打造“油頁巖開采—油頁巖煉油—頁巖油化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開發新型煤化工關鍵技術和工藝;開發煤矸石熱能發電技術、煤矸石生產建筑材料技術,包括水泥、新型墻體材料、骨料及陶粒等。煤矸石生產有機肥料技術。煤矸石分離提取硅、鋁、鐵等有價元素技術,如白炭黑、氧化鋁、鋁鐵聚合物。煤矸石合成4A分子篩、生產系列硅鋁合金等。

        5.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大力扶植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增強撫順高端裝備制造、重大工程裝備制造能力,實現與沈陽中心城市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制造發展的一體化。重點圍繞制造業優勢領域,推動智能裝備制造、通用及專用裝備制造,發展建筑工程機械、高端履帶起重機、成槽機、強夯機、塔機云控制技術等;依托龍頭企業發展增材制造、焊接材料、激光熔覆、3D打印等;發展教練車、履帶式無人車等特種車輛;支持企業向機電一體化、智能集成方向發展;鼓勵針對新一代智能機床智能伺服進給、基于工業互聯網和加工過程大數據的監控及遠程服務、機器人伺服電機與驅動器、專用傳感器等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研究。加強裝備制造技術對建筑工程施工、礦井安全救援等應用需求的支撐。支持制造企業圍繞智能制造技術組建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提升智能裝備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專欄5先進裝備制造技術

        1.大型施工機械制造技術。重點發展400噸及以上履帶起重機、100噸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機、25噸及以上集裝箱正面吊、1000噸/米及以上塔式起重機制造技術。

        2.機器人與增材設備制造技術。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特殊作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制造技術。

        3.智能測控裝備制造技術。

        4.礦井災害監測儀器儀表和安全報警系統技術。

        5.井下救援技術及特種裝備開發與應用技術。

        6.新型礦工避險自救器材開發與應用技術。

        7.礦山成套裝備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8.交通裝備關鍵技術研發。

        9.自動化生產線。圍繞智能生產線/車間/工廠建設核心關鍵環節,開展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

        6.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依托東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以綠色、特色品牌為牽動,發展中草藥、食用菌等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標準化、品牌化。引導加工企業依靠科學技術,牢固樹立質量、誠信、品牌發展理念,建設全程質量控制、清潔生產和可追溯體系,生產開發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綠色有機的各類食品及加工品。加快引進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制企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裝備研發能力。實施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動,加大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應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熱加工、新型殺菌、高效分離、節能干燥、清潔生產等技術開發。開展精深加工技術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裝備研發,攻克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取得一批行業亟需的科技創新成果。

        二、加快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支持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圍繞集成電路、通信網絡、高端軟件、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推動新技術應用和開發。重點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基站、網絡控制設備、基站天線、電路、5G接入網、核心網設備、車聯網網關等發展,提升傳感器件等新型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集成電路制造技術、電子商務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加速融合,著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及支持服務技術,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積極發展互聯網物流、商品交易、商務服務、大數據服務、科技創新平臺等互聯網平臺服務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

        專欄6新一代信息技術

        1.下一代信息網絡技術。重點推動基于5G技術應用,逐步在外圍領域發展設備制造技術。

        2.電子核心技術。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及設備、高儲能和關鍵電子材料、集成電路制造技術。

        3.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重點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實現智能制造。

        4.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重點發展工業互聯網及支持技術、互聯網平臺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

        5.人工智能技術。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軟件開發技術、智能消費相關設備制造技術、人工智能系統服務技術。

        2.生物技術領域。瞄準農業生物應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等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技術。推動生物農業技術重點領域發展,鼓勵開展作物分子育種、生物強化與代謝調控、植物功能基因組與分子生物學、特殊微生物資源與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圍繞民生健康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戰略需求,發展生物醫藥技術。以廢棄生物質資源為主,開發有潛力的生物質資源利用技術。圍繞環境污染生物治理、廢棄物的能源與資源化生物轉化、環境生物安全監測與控制等問題,開展環境功能微生物及生物產品研發等。

        專欄7生物技術

        1.生物農業技術。重點發展種子種苗培育技術,畜牧良種繁殖技術,農牧產品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主要農作物生長與發育、產量以及品質等相關研究。培育光高效、營養高效利用、重大病蟲害及動物疫病防治技術、耐旱節水、抗鹽堿農作物;開展畜禽資源種質創新及特色優異基因資源挖掘。

        2.新型農用生物制品技術。生物農藥、新型肥料、生物飼料添加劑新產品等。

        3.農業重大生物災害防控技術。開展重要農業有害生物早期檢測、遠程監測和預警技術研究,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開展農業生物主要疫病流行病學及其風險評估研究。

        4.化學品生物制造。開展可降解生物材料、可再生化學品、生物基合成材料、天然產物等生物合成制造研究。

        5.纖維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丁醇制備技術。

        6.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研究。

        3.節能環保領域。加強節能環保技術研發,重點研究冶金、石油化工、礦業等生態設計、清潔生產、污染減量、循環經濟等技術。針對礦區土壤污染、工業用地污染等開展治理技術研究,加強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環境監測等技術研發,開展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水污染風險評價和修復技術研究。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進煤矸石綜合利用。穩步推進撫順礦業集團油母頁巖煉化一體化生產和技術研究。依托國家認定的油頁巖開采研發中心,著力技術創新和品牌創建,逐步成為集油母頁巖開采、煉化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供應商。依托再生資源產業園,針對石油化工、冶金、橡膠、塑料產品的廢料進行科學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再生利用研究。

        專欄8節能環保技術

        1.高效節能技術。重點發展余熱回收利用先進工藝技術、機械化自動化開采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永磁同步電機制造技術、煤矸石燒結制品制造技術、陶粒增強加氣砌塊制造技術、發泡陶瓷保溫板制造技術。

        2.先進環保技術。重點發展低氮燃燒技術、地面沉陷區治理技術、礦井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工程技術、環境監測體系工程技術。推動環保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發展環保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機制,建設綠色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先進環保技術產業化。

        3.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重點發展微細粒磁鐵礦全磁分選機制造技術、油母頁巖開采綜合利用技術、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熱電聯產技術、焦爐煙氣脫硫脫硝副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冷軋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

        4.高技術服務業領域。加快推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重點圍繞科技研發、創業孵化、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服務、電子商務服務、數字內容服務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領域,加強重點實驗室、專業(產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中試基地、技術檢驗檢測、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技術中介機構等科技服務平臺建設,增強技術研發與服務能力;加強現代高端裝備的維護與維修、數字化生產線改造與集成、工業服務網絡平臺、智慧工廠設備監測診斷平臺等工業技術服務發展;圍繞大數據中心建設,開展維護、租賃,以及信息系統集成和物聯網技術服務、運營維護服務、信息處理和存儲支持服務、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及其他信息技術服務;發展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知識流程外包等技術服務業。鼓勵大中型工業企業剝離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專業化和產業分工發展。

         專欄9科技服務業技術

        1.新技術與創新創業服務技術。重點發展研發服務、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標準化服務、其他專業技術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服務、創新創業服務、技術推廣服務技術服務、新工藝設計服務、項目設備和生產線技術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評估及技術咨詢服務等。

        2.企業信息化聯網技術服務。企業生產智能化改造技術服務、企業產品網絡設計集約化承包服務、機床租賃與遠程加工服務技術。

        3.數字創意技術。重點發展3D打印等領域工業設計技術、旅游創意技術。

        4.商務、商貿服務技術。重點發展供應鏈管理服務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的信息技術。

        5.旅游業服務技術。文化旅游、健康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森林旅游、工業旅游及其他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及信息等服務技術。

        6.生物技術服務相關技術及應用。

        7.現代健康服務相關技術及應用。

        5.現代農業領域。圍繞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重點發展農業領域高新技術,圍繞國家農業領域戰略布局,開發設施農業及相關產業技術、農業節能環保技術等。以水稻、玉米、蔬菜等主要農作物種業為重點,搭建種業科技創新平臺,開展種業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加強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究,重點圍繞主要動物疫病防控和安全健康養殖工藝開展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具有區域特色食用菌優良新品種選育、改良與引進應用研究、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示范推廣應用和食用菌深加工。推動特色花卉種植技術與示范項目、玉米主食化生產線研發與技術推廣。推進畜牧良種繁殖科技攻關,擴大繁育數量和養殖規模。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與設施農業結合的科技創新。發展農業智能化裝備技術,支撐全程機械化發展。推動5G+現代農業發展,鼓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管理農業。針對農田污染防治等開展農業節能環保技術研究。

        專欄10現代農業技術

        1.設施農業及相關產業技術。加快精準農業、植物工廠、設施農業自動化裝備等相關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推廣。

        2.5G+現代農業。包括基于5G的種植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無人駕駛農機等。

        3.農業智能設備制造技術。重點發展智能農業動力機械、農業灌溉智能裝備、高效精準環保多功能農田作業裝備、糧食作物高效智能收獲裝備。

        4.農業節能環保技術。重點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無害化利用技術。

        5.現代種業技術。

        6.現代種植業相關技術。

        7.現代畜牧業相關技術。

        8.現代農機技術裝備技術。

        6.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技術成果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為新產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鼓勵科研機構敏銳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以全球視野前瞻布局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技術研發,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全力構建基于新原理、新技術、新模式的產業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搶占面向未來發展的新機遇。

        第三節 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培育

        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關鍵創新要素向創新主體集聚,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一、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牢牢把握技術創新的經濟活動屬性,用經濟活動的辦法和市場化規則搞好技術創新,以制度創新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1.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強企業創新投入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各類創新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場方式科學配置技術創新資源,將創新資源向企業集中。構建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契約為紐帶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投入主體。全面落實科技企業優惠政策,擴大首購、訂購等非招標方式的應用,加大對科技型企業重大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采購力度。構建以效益為標準的企業創新評價評獎標準。

        2.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政府和企業搭建應用場景,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為優勢產業賦能,讓主導產業迸發新活力。以精細化工、智能制造、冶金高端新材料、生物醫藥、互聯網等領域為重點,培育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注重發揮企業家推動技術創新的關鍵作用,引導企業家成為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努力調動員工創造力,把撫順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

        3.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國有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推動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民營骨干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公關,建立“揭榜掛帥”的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機制。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專家工作站建設,組織專家和民營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和技術服務。鼓勵國有企業、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開展項目合作和技術服務。鼓勵國有企業、軍工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平臺化發展,支持其面向新興產業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和專業孵化器。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龍頭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推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開放技術、資本、市場等優勢資源,鏈接各類外部資源,打造創新生態圈,實現融通發展。

        二、培育高效科技創新主體

        (一)培育科技型企業群體

        1.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機制,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加強相關政策的宣傳貫徹,組織專題培訓會,開展申報指導工作。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專項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貸款融資、廠房租賃等給予一定補貼和優惠,減輕企業資金壓力,引導企業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后服務機制,對新認定和通過復審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獎勵性補助,并主動加強聯系、定期走訪,切實解決企業發展困難。

        2.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業。聚焦重點發展領域和產業轉型升級方向,通過“建鏈、補鏈、強鏈”,不斷擴大中小型科技企業規模。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遴選和引進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孵化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落實支持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政策措施,完善股權、期權激勵機制,領辦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充分發揮我市各類資源優勢,科學制定科技招商路線圖,引進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完善“市場—技術—轉化”模式,積極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落地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支持企業引進高端人才、研發團隊和先進技術,積極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平臺,承擔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項目,提高創新人才的創造力,增強企業研發應用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央地協作創新能力和跨區域創新能力,大力提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培育新型科技創新主體

        深入落實《遼寧省關于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的實施意見》及《撫順市關于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的實施意見》和《遼寧省新型創新主體建設工作指引》,加快培育適應市場發展方向的新型創新主體,推進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大企業平臺化和離岸創新中心(域外創新中心)等四類新型創新主體建設。

        1.培育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加快培育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建立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儲備庫,形成完善的企業梯度培育機制。開展科技政策宣講、培訓及成果對接活動,在金融、用地和服務等領域給予大力扶植,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培育一大批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接續產業培育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發揮關鍵作用。重點選擇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成長型企業,列入扶植目錄,通過政策扶植、科技要素供給和科技助手幫扶,努力培育一批新興企業。圍繞具有顛覆式創新、爆發式成長、競爭優勢突出、未來價值較大的創新型企業,列入扶植目錄,在給予要素保證同時,力爭將其產品列入政府采購目錄。

        2.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深入落實科技部《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突出體制機制創新,強化政策引導保障,注重激勵約束并舉,調動社會各方參與。探索建立“撫順創新研究院+大企業+大學+孵化器+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在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通過自上而下方式布局建設多家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逐步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于一體的發展模式。推動已組建的遼寧省石化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遼寧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發展,實施“卡脖子”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行動,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研究依托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建立新型研發機構,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由企業或高校院所牽頭,采用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從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及相關的技術轉移、衍生孵化、技術服務等活動。

        3.加快大企業平臺化轉型。推動大企業平臺化戰略轉型。推動傳統產業中冶金、石化、裝備制造等領域大企業平臺化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鼓勵大企業通過組建研發眾包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營銷服務平臺,開放新技術應用場景、設立戰略投資基金等方式孵化企業或帶動關聯企業發展,逐步由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交付者轉變成為行業資源的整合者、鏈接者。推進大型企業建設國家、省市“雙創”示范基地,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鼓勵大型企業組建產業金融平臺,設立自己的創投基金、產業基金、收購基金等產業金融平臺,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等。鼓勵大企業率先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重點發展網絡平臺、物聯網產業、智能軟硬件產業、智能設計平臺等,加快實現網絡技術、智能技術與產業的融合,確立優勢地位。

        4.搭建離岸創新中心和域外創新中心。以創新國際化及開放創新為導向,謀劃建立面向國際國內的離岸創新中心和域外創新中心,打造全方位開放、國際化發展新模式。重點支持大中型骨干企業建設離岸創新中心和域外創新中心,通過技術貿易、資本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促進人才、技術、資本及市場的全方位合作,形成資源互補、緊密合作的良好局面。在撫順高新區謀劃建設國際離岸創新創業示范園,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活動,降低企業國際化成本,吸納國內外創新資源,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承接技術轉移、項目孵化、招才引智、資源對接等四大功能,幫助企業走出去對接國內外先進地區技術、人才及管理經驗。

        三、擴大中小型科技企業服務供給

        轉變政府工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功能,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1.擴大企業科技政策服務供給。落實國家和省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政策,完善市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積極爭取國家、省科技計劃資金支持,繼續實施市本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獎勵、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等后補助政策,研究出臺申報省級“瞪羚”“雛鷹”企業獎勵政策,鼓勵縣區設立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資金,出臺后補助政策,探索設立市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研發活動。

        2.擴大企業科技信息服務供給。支持撫順市創新服務平臺、撫順市技術交易市場建設,完善撫順科技信息網、撫順科技公眾號功能,打造企業基礎數據、科技信息、科技綜合服務等網絡共享平臺,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信息服務。

        3.擴大企業專業服務供給。支持撫順市檢驗檢測平臺、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撫順分中心等機構建設,引進科技成果評估、知識產權分析、科技風險預測等中介機構,培養科技服務專業人才,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

        4.擴大企業融資服務供給。發展科技金融,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創新信貸融資產品,探索創新融資模式,增加供給主體。鼓勵銀行開辟貸款審批“綠色通道”,推進我市與科技銀行、科技保險公司等合作。培育上市、掛牌企業,支持重點企業發行超短期融資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資產支持票據。

        5.擴大企業發展保障服務供給。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精減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減少審批環節,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賦予企業市場公平競爭的權力,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障企業合法權益。推進科技創新政策宣傳、解讀常態化,持續開展“科技助手”,形成縱向到底的“保姆”式全程服務網絡。

        四、構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

        完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牽頭、利益驅動、市場導向”的原則,推進構建由企業做“盟主”、契約為紐帶、有明確市場目標的實質性產學研聯盟。依托聯盟推進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解決一批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提高集成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應用效率,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探索出臺支持產學研聯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導建立平臺共建、技術共進、成果共享、風險共擔、人才共用的市場化利益聯結機制。重點在精細化工、先進裝備制造、冶金高端新材料、特色農業等產業領域,打造一批具有撫順特色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基地,輻射并示范帶動其他行業和企業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和示范應用等功能為一體的專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

        專欄11“十四五”時期重點企業科技創新項目

        一、現代農業

        1.遼寧三友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藥用菌育種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研究與示范、食用菌深加工。

        2.撫順市富春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三千畝油用芍藥特色花卉種植技術與示范項目、撫順蘇子生態農業科普觀光園項目。

        3.清原滿族自治縣民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香菇優良新品種選育、改良與引進應用研究、香菇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示范推廣應用。

        4.遼寧三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玉米生產抗性糊精食品新材料生產線研發與技術利用。

        5.撫順嘉園生物有機肥有限公司:超能水產專用肥、秸稈腐熟發酵新技術推廣。

        6. 遼寧兆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肉牛高效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7. 清原田潤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個基地、一個中心、兩個系統。一個基地是遼寧省食用菌產業化示范基地,一個中心是撫順市食用菌研發中心,兩個系統是以5G網絡技術開發的物聯網信息化系統和農產品溯源系統。

        8.清原滿族自治縣道生堂中藥材有限公司:道地野生中藥材歸圃規范化栽培技術研究。

        二、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技術

        1.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滿足國ⅥB標準清潔汽油生產技術研究、大型乙烯基地設計技術升級與優化增效技術開發應用、潔凈聚烯烴平臺技術開發及應用、原位支化/交聯多相共聚聚丙烯生產技術開發及應用、新型環保催化劑載體開發及工業化應用。

        2.中科同和(遼寧)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含油污泥熱解無害化處理系統關鍵技術開發、原油電脫鹽污水處理技術優化試驗研究、石油催化裂化產生的廢催化劑的無害化和資源化研究、三維信息化物聯網管理系統、丙烯腈生產污水處理優化試驗研究。

        3.哥倆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特種ABS車身材料專用AB膠的開發。

        4.撫順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五分離裝置產品結構優化生產環戊烷/異戊烷、一種連續化工業制備環戊烯的方法、環戊烯催化氧化合成戊二醛、新型羧酸稀土催化劑、1萬噸/年新型特種高性能橡膠新材料項目。

        5.撫順齊隆化工有限公司:乙烯焦油重組分縮合、苯乙烯抽提、甲基納迪克酸酐、熱聚樹脂、雙環樹脂、乙叉降冰片烯。

        6.佳化化學股份有限公司:UV光固化單體。

        7.撫順東聯安信化學有限公司: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催化劑改進、甲基丙烯酸高碳酯(C≥12)的產業化、高沸點甲基丙烯酸酯類產品提純工藝、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項目。

        8.撫順唯特化工有限公司:純天然植物樹脂合成技術的研發及應用、高性能大化工小裝置的反應工藝設計建設與運行。

        9.遼寧路通化工有限公司:年產4000噸高分子合成瀝青乳化劑項目、年產4000噸丁苯膠乳瀝青改性劑項目、年產50000噸次氯酸鈉項目。

        10.遼寧森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氧化污水處理工程、污水生化處理工程。

        11.撫順順特化工有限公司:擴建3.3-二甲基丙烯酸及丙烯酸乙酯聯合裝置、10000噸/年肌氨酸鈉項目。

        12.撫順市秀霖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減水劑的改性、無溶劑膠粘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擴建工程。

        13.撫順得濟化工有限公司:聚羧酸減水劑設備改造。

        14.遼寧鑫盾醫藥化工有限公司:年產7萬噸環氧乙烷衍生綠色新材料、年產1萬噸PEG電解質散劑、年產1萬噸醫藥包裝材料。

        15.遼寧金易化工有限公司:MTO全工藝鏈催化劑工藝包、OCP催化劑生產應用技術。

        16.撫順順能化工有限公司:胃動力藥物美布汀的中間體2-氨基-2-苯基丁酸的工藝研發、降壓藥卡托普利的中間體D-酰氯、降血壓降血脂藥物瑞舒伐他汀鈣的中間體D5、左旋肉堿的中間體L-卡內腈、抗菌藥頭孢噻吩的中間體2-噻吩乙酰氯。

        17.遼寧華豐民用化工發展有限公司:導爆管電子雷管研發。

        18.撫順歐力石化有限公司:α—烯烴聚合生產潤滑油基礎油中試實驗研究、全合成冷凍機油研發。

        三、新材料

        1.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高純潔度材料研發。

        2.撫順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智慧制造平臺;高爐節能環保升級改造、軋鋼產線升級改造、望花區大材料基地建設、物流信息中心建設、節能環保研發中心建設。

        3.中國有色集團撫順紅透山礦業有限公司:大型有色金屬礦山深邊部找礦預測及綜合技術示范研究、智能化礦山建設、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

        4.遼寧拜斯特復合材料有限公司:3D打印樹脂在實際應用中快速成型技術的研究、高性能聚酯樹脂在農業生產設施及農村環境改造過程中的應用、未來復合材料在軌道交通領域中的應用、復合材料在提高強度和韌性方面的研究、錸及其催化劑生產和在3D打印材料中的應用。

        5.遼寧百盈碳纖維有限公司:碳漿分子結構穩定性技術研究、封裝護套電熱膜生產線自動化研發、印刷機攪拌器技術改進、高端電熱膜生產線。

        6.撫順億方新材料有限公司:15萬立/年的倉儲罐區和10萬噸/年高芳烴溶劑分離。

        7.撫順市東方碳素有限公司:煅后焦質量的技術研發、提高電極接頭體密方法、石墨電極接頭膨脹栓、石墨電極涂層、提高混捏效果的技術、新增壓型工序石墨化工序建設項目。

        8.撫順明業新型炭材料有限公司:新型硬質炭氈研究。

        9.遼寧大化國瑞新材料有限公司:3D手機模具超細結構石墨制備工藝的研發。

        10.撫順東工冶金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大型復雜鋁合金構件原位增減材制造技術。

        11.撫順瑞華纖維有限公司:摻碳纖維升級改造、超高阻燃纖維。

        12.遼寧諾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碳材料產品及化工產品的生產(除危險品)、技術開發。

        四、裝備制造

        1.撫順永茂建筑機械有限公司:STL4200-100t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STT5630-260t超大型平頭塔式起重機、塔機云控制技術平臺開發。

        2.撫順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加氫裝置換熱系統風險控制技術研究。

        3.遼寧撫挖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超大型環軌起重機、TRD-1200鏈條式成槽機研制、履帶式強夯機。

        4.遼寧撫工工具股份有限公司:高端金屬材料先進技術研發及運用。

        5.撫順電瓷制造有限公司:復合氧化鋅避雷器主線改造、柔性直流氧化鋅避雷器、GIS用氧化鋅避雷器。

        6.中國石油天然氣第八建設有限公司:油田注汽蒸汽發生器新技術。

        7.撫順市博瑞特科技有限公司:罐下采樣裝置、不銹鋼一次熱旋壓成型高壓鋼瓶。

        8.遼寧云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藥材播種機、藥材起獲和清洗一體機。

        9.遼寧艾熱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前混合超高壓水切割系統。

        10.撫順市東元無損檢測有限公司:X射線機、超聲相共振檢測設備、超聲波檢測設備。

        11.撫順鑫興農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穴盤苗移栽裝備、自動打捆作業的實用小型葉菜收獲機。

        12.撫順力特機械有限公司:單節履帶式多功能搶險救援車、土方連續開挖掘機。

        13.撫順市明堯石油機械有限公司:高效環保換熱器、高效環保冷凝器、高效環??諝饫鋮s器。

        14.遼寧華馳專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吸塵車、洗掃車、餐廚垃圾車、壓縮式垃圾車。

        五、新能源

        1.撫順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老虎臺礦“兩廠”壓煤開采項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FHQ-500B干餾項目、光伏農業項目等。

        2、遼寧清原抽水蓄能電站一期、二期項目,光伏發電項目以及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六、其他領域

        1.遼寧利沃智慧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重保護教室用消毒燈系統、大功率移動式紫外線殺菌燈車、紫外線殺菌臺燈、智能全時段紫外線消毒燈。

        2.遼寧順邦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超聲波洗手機。

        3.遼寧緯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監所限制消費及自助購物系統。

        4.撫順倫成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全定量光譜的多功能試塊架研制、多功能氬氣瓶移動推車。

        5.撫順振興化工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尾氣脫水替代部分燃料、石油系列高硫油脫硫、開發炭黑尾氣爐低氮燃燒脫硝技術、廢舊輪胎裂解技術。

        6.遼寧帛道堂藥業有限公司:羅黃降壓片工藝處方的改進。

        7.撫順青松藥業有限公司:檢測中心建設項目、中藥材深加工——口服飲片技改項目、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項目。

        第四節 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一、推動撫順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區

        推動撫順高新區對標國家高新區,補齊短板,集聚科技要素、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產業特色突出、技術工藝先進、創新創業活躍、功能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的高科技園區,全力爭創國家高新區。堅持“以升促建”,以撫順(國家)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為依托,以培育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動能為主線,以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為核心,以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為導向,充分發揮和利用撫順石化公司優勢,突出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推進特色產業集聚化、主導產業規?;?、現代服務業產業化,著力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石化產業為特色,以培育高端精細化學品、新材料兩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現代產業體系,將撫順高新區建設成為我市戰略地位最高、創新資源最密、發展環境最優、主導產業最強的“四位一體”國家高新區,為撫順資源型城市轉型、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支撐。

        二、打造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高地

        充分發揮我市資源稟賦優勢,優化空間布局,依托各科技園區(經濟開發區),積極建設中小型科技企業集聚區,重點打造六大產業中小型科技企業集群,即高端精細化工企業集聚區、冶金高端新材料企業集聚區、清潔能源與環保企業集聚區、新型煤化工及煤矸石綜合利用企業集聚區、先進裝備制造企業集聚區、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集聚區。大力提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五個高地”建設,即以創建撫順國家高新區為契機,依托中(?。┲眴挝?,發揮大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優勢,加快集聚科技企業、創新平臺、科技人才、金融機構等關鍵創新要素,打造高水平創新要素集聚高地;加快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推動各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發展,大力引進產業創新項目入駐,分類、分批孵化高質量科技型企業,打造科技企業孵化高地;支持各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各類科技成果轉變成為現實生產力并產生經濟效益,打造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高地;以遼寧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依托,圍繞頁巖油精深加工、煤矸石綜合利用及精提煉等領域進行研發和技術引進,積極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打造高質量循環經濟示范高地;以院校、科研院所為主體,全面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大學生實習基地和創新平臺,進行人才交流和技術研發,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打造創新人才服務企業高地。

        三、推進縣域科技創新加快發展

        實施縣域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快省級創新型縣(市區)試點和平臺載體建設。按照省科技廳建設創新型縣(市、區)試點要求,鼓勵各縣(區)創建省級創新型縣(區),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如期完成試點建設任務。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領域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加強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應用示范,加快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落實國家雙創政策,積極探索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機制、新做法,加大創新投入,全面完善創新環境,推動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推動主導產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技創新為民惠民。按照省政府《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市縣和區域之間聯合共建“飛地經濟”園區。壯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加強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加快星創天地建設,圍繞鄉村振興目標要求,依托農事企業、農業園區等載體,使“星創天地”建設與農村特色產業、科技扶貧、農村電商以及返鄉創業人員技術技能培訓、創業就業等緊密結合。

        第五節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

        圍繞重點產業鏈和創新鏈,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基地,逐步建立完善市場導向、基地共建、設備共享、人才共用、成果共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中試基地建設機制,組織實施一批重大中試項目,加快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在撫順轉化落地。聚焦精細化工等重點領域,積極建設一批典型示范中試基地,探索中試基地建設成功模式和工作經驗。

        二、積極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加快完善市級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和產業化全鏈條相關支持政策,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工作,引導相關單位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探索技術入股和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拓寬“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獎勵性后補助等政策扶持的廣度和深度,發揮財政、稅收等政策優勢,形成國家、省市政策合力。

        三、完善市場導向成果形成機制

        堅持市場導向,圍繞市場、企業需求進行攻關和成果轉化,逐步形成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市場化交易平臺為載體、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建立企業需求和科技成果數據庫,完善技術需求發布和科技成果對接常態化機制,促進專家與企業技術精準對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實施科技成果應用示范工程,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市場—技術”發展模式,推進要素合理流動、機構協同發力和研發活動的一體化。

        四、利用協同創新提高成果質量

        針對區域內科技創新要素分布實際和產業鏈需求,引導地方大學、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與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建立聯動關系,吸引國內符合產業鏈發展的知名研發團隊,發揮團隊優勢互補、整體作戰優勢和協同效應,形成多產業、長鏈條、強有力的科技協同創新力量,形成創新發展的非對稱性優勢。以東北科技大市場和遼寧省技術轉移機構聯盟為依托,籌建以石化產業為主要方向的線上線下技術交易市場;以中科院沈陽分院依托,加快推進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撫順分中心建設。

        五、推動科研管理機制創新

        積極推進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完善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實施市屬企事業單位、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試點,支持試點單位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科研經費使用上實行“包干制”。鼓勵創新人才在高校院所與企業雙向流動,引導高層次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匯聚,形成從研發活動原始創新到企業技術創新和社會多主體創新之間的聯動機制。打通企業研發人員職稱評定渠道,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優異人員、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審新規,建立職稱評審“綠色通道”。

        第五章 面向重大需求,強化創新支撐能力

        立足撫順自身產業和科技優勢,以維護國家省市戰略需求為出發點,統籌各類創新資源,謀劃布局科研力量,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第一節 強化對“兩大基地”科技支撐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兩大基地”建設任務,推動國家級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設。立足撫順雄厚產業基礎,以發展化工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金屬新材料為重點,組建關鍵技術研發平臺,推動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強化新材料領域有效科技供給,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新型原材料基地高質量發展。圍繞全省最重要的水源生態涵養基地建設,推動突發污染控制與飲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加強水源地生態保護、監測等技術研發與應用,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構建包括植被和水體相適配的水源生態系統,筑牢東部綠色生態屏障,確保7城市2300萬人民的供水安全,保護遼寧的“生命線”。

        第二節 強化對“數字撫順、智造強市”科技支撐

        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總體要求,推動“數字撫順、智造強市”發展,加快“六大產業”領域生產裝備的數控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協同制造、柔性制造、高速制造等相關技術,促進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制造發展,發展一批基礎制造裝備、流程制造裝備和離散型制造裝備,提升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的整體水平。加強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設,促進智能制造產業鏈整合、配套分工和價值提升,扶持若干骨干企業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推動城市管理、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推動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數字金融、電子商務、在線教育、網上醫院等廣泛應用,提升關鍵技術本地供給能力。

        第三節 強化對產業安全科技支撐

        依托產業基礎和優勢科技資源,以新材料、智能制造、清潔能源為主攻方向,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部署創新鏈,以核心技術突破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維護產業安全的強大支撐力。

        一、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問題

        實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振興專項行動,重點銜接發展省規劃確定創新鏈,推進全要素整合,促進全產業鏈創新。堅持面向國家、?。ㄊ校┲卮笮枨?,鼓勵和引導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承擔實施國家、省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省科技計劃,中央引導地方專項以及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參與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影響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彰顯科技創新優勢的重點研發計劃,攻克“卡脖子”技術。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等產業創新能力,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開展聯合技術公關。

        二、參與遼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圍繞優勢支柱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聚焦處于領先地位或具有競爭優勢領域,支持具有技術優勢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高校院所等,積極參與遼寧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布局。在技術研發牽引推動、市場未培育成熟的戰略性領域,布局高校院所與企業共建的省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龍頭骨干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行業上下游企業聯合共建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結合全產業鏈創新需求,布局建設多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技術創新中心。鼓勵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建設模式,完善運行管理制度和機制,強化定期評估考核,提升技術創新中心支撐引領產業發展能力。

        第四節 強化對生態安全科技支撐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做好資源開采與循環利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科技支撐體系。

        一、增強生態安全關鍵技術供給

        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和綠色低碳發展,以提供重大環境問題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為目標,形成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的技術和污染源追蹤與解析關鍵技術;加強重要水體、水源地、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等水質監測與預報技術研究;突破飲用水質健康風險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廢水資源化能源化與安全利用、垃圾處理及清潔焚燒發電等關鍵技術;開展土壤污染機制和風險評估等研究,完善土壤環境監測與污染預警關鍵技術;開展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二、加強生態綜合治理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撫順西露天礦綜合治理和整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聯合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撫順西露天煤礦大型礦區綜合治理。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

        專欄12生態環保技術

        1.大氣污染防治。加強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揮發性有機物控制、環境監測等技術研發,建設大氣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氣質量技術體系。

        2.土壤污染防治。針對礦區土壤污染、農田土壤污染、工業用地污染等治理,開展土壤環境基準、土壤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污染生態效應、重金屬低積累作物和修復植物篩選,以及土壤污染與農產品質量、人體健康關系等方面研究。推進土壤污染診斷、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3.水環境保護。加快研發廢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準處理、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技術。

        4.清潔生產。研究鋼鐵、化工等生態設計、清潔生產、污染減量等技術,研究環境友好產品、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技術政策及標準體系。

        資金支持,用科技創新助推轉型發展。重點實施“產業+生態+民生”工程,積極謀劃發展新產業、升級傳統產業,建設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園、機械制造與新材料產業園、國家煤矸石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現代物流基地等重大項目。利用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培育生態產業。撫礦集團結合西露天礦綜合治理和退煤閉坑人員轉崗,建立和培育專業化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生態修復與建設產業,用好自然生態資源。支持撫礦集團發揮頁巖油精深加工的技術優勢,發展油母頁巖煉化一體化產業,對頁巖油進行精深加工。積極發展煤矸石、油母頁巖廢渣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產業。推進地災治理、生態修復,用最小的經濟代價實現西露天礦綜合治理最大的安全、生態和社會效益,打造生態低碳谷和生態低碳產業示范區,創建全國特大礦坑綜合治理和整合利用示范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振興先行區。

        三、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立足產業轉型升級現實需要,建立完善綠色循環利用技術創新體系,實施工業、農業和城市固廢多源協同利用創新集成與工程示范。針對煤矸石、油母頁巖廢渣及特色工業固廢,研發大宗固廢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耦合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電子垃圾、工業灰渣等城市無機固廢,創新高效處置與清潔轉化工藝及裝備,探究有價金屬組分高效轉化與重構原理,優化高值轉化及全組分利用關鍵技術;針對鄉村有機固廢、農作物秸稈及畜禽養殖廢棄物等農村農業固廢,深入優化適用于實際條件的堆肥、氣化、燃料制備等資源化利用工藝及裝備;針對市政污泥等典型有機固廢,攻克生物/熱化學耦合處理等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建立危險廢物與醫療廢物全過程風險控制技術體系,全面提升城市環境治理廢物無害化處置等固廢污染防控技術水平。

        第六章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務改善民生

        把社會領域科技創新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圍繞改善民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切需求,加大人口健康、公共服務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和轉化應用力度,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綠色發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供技術支撐。

        第一節 科技助力“五個撫順”建設

        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創新撫順、活力撫順、綠色撫順、文明撫順、幸福撫順”五個撫順建設目標,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撫順創新創業的“眾創核心區”“眾創新生帶”“眾創示范園”。積極推動開放合作,主動融入沈陽經濟區、沿海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參與“一帶一路”、中韓自貿區建設,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合作,推動協同創新和生態圈建設,推動重點企業開展跨區域合作。開展水源地、森林、濕地保護、修復研究,加快采煤影響區綜合治理研究,推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相關技術研究。推動與文明撫順、治理能力提升相關理論研究。著力通過科技賦能產業發展,帶動產業集群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吸納就業和提高居民收入,從根本上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第二節 科技助力區域人口健康

        一、落實健康撫順行動

        圍繞促進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務與健康保障、健康環境和健康產業的關鍵技術與核心問題,重點布局重大慢性病的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和精準治療研究,全面加強重點傳染病預警、預防、診斷和治療新技術研究。對重大疾病防控的前沿科學問題,統籌基礎、臨床和預防等領域優勢資源,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康養技術創新水平,搭建健康產業研發創新機構,帶動健康產業、中醫藥、醫療服務發展。加強公共衛生科研能力建設,啟動“補短板工程”,開展重大關鍵技術公關和示范應用,加強臨床醫學中心建設。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

        二、提高醫療健康技術保障

        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積極推廣防治關鍵技術和新型診療方案。推進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發展生物大數據共享平臺、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健康相關的信息系統和云平臺技術。提高養老和社區治療康復服務技術水平。發展現代醫藥技術,開展撫順市道地中藥材野生資源保護、優良品種選育、生態種植等基礎技術研究,鼓勵和支持企業圍繞人參、靈芝、鹿茸、刺五加、遼五味、遼細辛、蛤蟆油、關龍膽成分,開展中成藥、中藥飲片與提取物、保健品、健康食品和飲品、化妝品、日化產品等技術研究。加強中藥復方精準用藥、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難疾病的臨床方案等關鍵技術研究。

        專欄13人口健康技術

        1.重大疾病防控技術。重點加強預防保健、衛生應急、衛生監督、醫療服務技術研究與推廣。

        2.健康服務技術。重點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醫療大數據應用技術、社區慢病治療、康復理療、康復訓練中心服務技術。

        3.養老技術。重點發展助餐助行、康養旅居、智慧健康和養老技術。

        4.中醫藥現代化技術。重點發展中草藥種植技術、中藥飲片炮制加工技術、中成藥生產技術、中醫養生保健技術。

        第三節 科技助力公共安全與服務

        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規,強化產業界安全生產意識,落實科技領域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保障各項安全生產工作落實到位,創造安全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實現安全生產責任目標。積極支持開展與安全生產及消防應急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強化自然災害、動物疫情、安全生產檢測報警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保障應急機制有效和社會公共安全。充分利用撫順礦業集團現有技術設備設施優勢,開發礦井災害防治服務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文化教育技術,大力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支持撫順高新區圍繞環保、安監、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化管理,開展智慧園區建設??茖W布局城市管道、油氣輸送管道,強化電網建設,完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對撫順滿族文化、工業文化保護利用和設施建設進行現代化技術改造。利用互聯網+教育技術和數字技術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文化創意技術,開展可視化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數字服務、城市監控和工業設計數字服務、智慧博物館展示體驗服務、傳統文化產品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服務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專欄14公共安全與服務技術

        1.公共安全與應急技術。重點發展煤炭、礦井、礦山,危險化學品等安全生產監測報警和災害防治技術以及氣象、地震、地質、水旱災害、城市及森林火災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生物災害、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技術。

        2.基礎設施工程技術。重點發展電網改造與建設技術,城市管道設施工程技術,輸油、輸氣、輸水管道設施工程技術。

        3.文化教育技術。重點發展公共文化、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及設施建設技術,文化創意設計技術,數字文化創意技術,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技術,數字博物館圖書館技術,互聯網+教育技術,遠程教育技術。

        第七章 完善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堅持以制度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健全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技開放交流合作,加強學風作風建設,促進科學技術普及,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第一節 提供科技創新“優質土壤”

        堅持以“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為方向,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原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法律生態建設,貫徹落實《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建立政策法規落實推進機制,強化政策法規落實效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知識產權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探索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在線識別等技術手段,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動技術標準創新,參與新興和交叉領域技術標準制定。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評價激勵機制,健全科技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市場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

        第二節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落實國家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強重點領域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高效協同創新網絡,最大限度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潛能。

        一、加快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1.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機制。建設具有撫順特色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針對科技創新薄弱環節和領域,以問題為導向,逐步從財政科技投入、激勵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科技產業化、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新人才五個方面形成有效支撐科技強市的政策法規體系,實現科技創新的各主體、各環節、各領域均有政策支持和法規保障。擴大科研主體自主權,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供給側改革,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園區治理模式優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深入推進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為科研人員提供精準服務,使科研人員能夠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動。建立機關干部擔任企業科技助手的工作新模式,定期匯總重點企業的技術需求和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并為企業提供科技政策咨詢等服務。探索建立與北京、大連、沈陽等地科研機構的溝通渠道,收集與撫順產業相關的科技成果,為企業提供科技成果供給等服務,暢通成果轉化渠道。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變的新趨勢,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形成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創新治理格局。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運用“揭榜掛帥”、公開競爭、定向委托、“賽馬爭先”、懸賞制激勵等方式,組織優秀科研隊伍承擔項目。強化政府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公共服務、監督評估和重大任務實施等職能,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前沿、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市場和社會環境。

        2.完善創新管控和評價機制。建立撫順市科技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做好維護科技安全的各項工作。建立防范科技領域重大風險的風險研判機制,對涉及全市科技安全的情報信息定期研判,重要信息及時研判,重大風險專題研判,提高信息研判、安全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危機分級管控機制,制定各種有關預案,完善政策措施,對危及科技安全的突發事件和緊急狀態,根據事態發展變化,迅速啟動相應預警,各部門聯動處置,有效控制并化解危機。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推進院校、科研院所分類評價,把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納入評價指標,將評價結果作為財政科技經費支持的重要依據。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完善科技創新基地平臺評價制度,以評促建、優勝劣汰、良性循環。

        二、推動科研組織體制改革

        1.完善企業主導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需求提出機制、“企業出題、能者破題”的“揭榜掛帥”式項目凝練機制、產學研聯盟協同創新的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能力建設,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支持行業骨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聯合組建科技創新基地和新型研發機構,合作開展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基礎研究,聯合培養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勵科研院所和院校的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促進研發成果轉化。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支持初創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機制。

        2.全面提升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落實和擴大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權,持續推進科研去行政化,增強在基礎前沿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重大應用技術研發中的骨干引領作用。建立科研機構創新績效評價制度,以經濟效益、創造價值為核心,研究完善科研機構績效撥款機制。堅持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管理,按照承擔行業共性科研任務、生產經營活動等不同情況,實行分類管理、分類考核。

        3.全面增強院??萍紕撔履芰?。統籌推進院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協同創新能力,增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擴大院校影響力。加強撫順與沈陽、大連等省內外城市院??蒲泻献?、學術交流和資源開放共享,面向市場需求開展應用技術研發。以產教融合、科教協同為原則,鼓勵開展案例式、互動式、啟發式教學,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

        第三節 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

        積極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新趨勢,廣泛調動科技界、產業界和社會各界力量,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建設,培育積極活躍創新創業主體,構建支撐科技創新全鏈條的服務網絡,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雙創加快發展。充分發揮科研人員主力軍作用,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技創業,支持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大力支持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殘疾人創業就業,激發廣大群眾創造活力,增強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營造積極活躍科技創新氛圍

        加強輿論宣傳,按照國家、省、市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全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通過召開全市性大會、舉行創新創業大賽、開展科技周和企業服務等活動,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推動眾創、眾扶、眾包、眾籌發展。建設科技企業信息資源管理數據庫,完善政府與企業互動的機制,全方位服務企業。完善科技信息收集和傳播渠道,利用好沈陽和撫順兩地院校、科研機構資源,及時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投資信息和產業信息,及時發現和上傳有用的信息至網絡平臺,力爭使潛在的信息轉化為現實的產業、項目。大張旗鼓宣傳科技創新創業,制作科技創新創業宣傳片在媒體播出,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顯示度,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二、完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1.統籌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全力推進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打造以優質運營機構、優質企業、優質項目為引領的全鏈條孵化生態圈。鼓勵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和各縣區,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結合產業特點,組建一批專業性和綜合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支持啟迪之星(撫順)科技企業孵化器、撫順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等載體建設,成為技術創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成為輻射帶動全市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加強眾創空間在重點行業和細分領域的梯次布局,支持在優勢產業領域建立專業化眾創空間,推動眾創空間提升服務能力,支撐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

        2.加快農村“星創天地”發展。加大“星創天地”建設力度,以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型企業、科技特派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運作方式,利用線下孵化載體和線上網絡平臺,面向科技特派員、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職業農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術集成、融資孵化、創新創業、平臺服務于一體的“星創天地”,營造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農村科技創業服務環境,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完善創新創業孵化生態系統,充分發揮孵化器、加速器和眾創空間在群眾創業中的載體作用,促進天使投資與創業孵化緊密結合,推廣“孵化+創投”、創業導師等孵化模式。加強創業孵化服務的銜接,支持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業孵化服務鏈條,鼓勵創客經濟、云工廠、開源社區、開發者社群等發展,為培育新興產業提供源頭支撐。

        三、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

        堅持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務實作風,提高科研人員素質,實現科技界和企業界良性互動。堅持科研誠信,受理投訴舉報,力戒學術不端、作風浮躁、急功近利等問題。

        四、大力提升科普服務質量

        積極提升科普基礎設施水平,促進創新創業與科普相結合,提高科普基礎服務能力和水平。

        1.強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建設特色科普基地。結合我市優勢科技資源,在裝備制造、冶金、石化等領域,開展工業旅游和特色科普基地建設,支持工業生產線、農業示范園等開展科普活動,提供體驗式、互動式服務。推動在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增加科普設施,進一步引導已有公共設施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增強科普基地服務能力。推動科普基地與少年宮、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聯動,全面提高科普教育基地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開展進企業、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等科普活動。

        2.促進創新創業與科普結合。推進科研與科普結合。推動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科技類設施,充分發揮科技館、野外臺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高端科研設施的科普功能,鼓勵高新技術企業對公眾開放研發設施、生產設施。促進創業與科普結合。鼓勵和引導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面向創業者和社會公眾開展科普活動。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的科普活動,支持創客參與科普產品的設計、研發和推廣。

        第四節 提高科技創新開放水平

        做好科技領域擴大開放工作,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促進科技領域高質量發展,形成市場更加開放、制度更加規范、環境更加優良的科技創新發展格局。

        一、融入遼寧對外開放格局

        利用遼寧建設“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中國-中東歐“17+1”經貿合作示范區、東北亞經貿合作先行區,打造“一體兩翼”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契機,全面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地區的開放合作。深入對接遼寧省“走出去”企業聯盟,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參與海外項目招投標,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創新實力、資源整合能力、一體化服務能力的核心企業,全面融入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加快與東北亞科技產業合作。以遼寧省全力打造東北亞對外開放合作橋頭堡為契機,深入挖掘合作共振點,與俄羅斯、韓國、日本、蒙古等東北亞國家建立對接機制,推進聯合研發、技術引進、企業互訪、信息共享,進一步開拓國際創新合作渠道。

        二、鏈接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

        堅持以全面開放、全方位開放和全球視野謀劃推動撫順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和主動布局全球及國內創新網絡,探索科技開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徑、新體制,促進創新資源雙向開放和流動,提升科技創新的國際化、國內化水平。鼓勵科研院所、院校與海外、國內發達地區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鼓勵和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化基地,擴大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大力支持歸國和外籍人才創新創業,支持企業“走出去”。構建開放型創新體系,鼓勵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發,促進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鼓勵外商來撫投資,支持跨國公司、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在撫順設立研發中心。支持企業、行業協會和商會、地方政府和部門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產能合作,支持產業鏈“走出去”,形成綜合競爭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發展。

        第五節 加快推進融合發展

        一、加強與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深度融合

        以《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發展規劃》為指導,大力開展區域間科技合作與交流。充分挖掘并積極推動我市企業、科研機構、院校與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優勢科技資源對接,開展高水平研究開發和合作,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自主創新,積極打造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區域創新中心。發揮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引領作用,加快沈撫一體化進程,圍繞智能型工業機器人及特種機器人、智能成套裝備、基礎制造裝備、技術與部件等與我市產業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在關鍵產品、平臺載體和系統集成與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

        二、加強地企深度融合

        充分挖掘與撫順石化、撫順礦業集團等中省直大企業融合發展的契合點,推動中省直大企業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發揮主導作用,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鼓勵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建設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充分發揮中省直大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帶動作用,鼓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創建跨領域、跨學科的源頭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真正構建起以市場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最大限度調動大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市、企合作,在建鏈、補鏈、強鏈中,共同打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經濟共同體,共謀高質量發展道路。

        第八章 加強黨的領導,做好規劃落地實施

        實現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宏偉藍圖,必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強化各級政府部門在規劃實施中的職責,充分調動科技界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組織實施、政策法規、監督評估等方面完善任務落實機制,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第一節 發揮黨的核心作用

        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地位,不斷健全完善黨委領導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系統理解和學習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央、省有關科技政策文件精神。深化各級黨委對科技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改進工作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加強調查研究,提高運用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科技發展的能力,提高領導解決事關科技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加強各級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訓,強化創新意識、改革思維,拓展國際視野,增強適應科技創新治理要求的能力。

        第二節 強化規劃組織實施

        切實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工作,明確分工責任,強化規劃實施中的協調管理,形成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與制度保障。發揮市委市政府、市科技局的核心作用,細化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加強各縣(區)、各部門、各單位與全市科技戰略的統籌銜接,加強重大事項的會商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和目標節點,切實做好重大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加快建立科技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統籌全市科技資源,促進資源開放共享共用。

        第三節 落實科技政策法規

        圍繞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強化創新法治保障,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實力度,加強創新鏈各環節政策的協調和銜接,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政策導向。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各類科技創新文件,落實《撫順市自主創新促進條例》、《撫順市科技創新券實施辦法(試行)》和《撫順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性后補助實施辦法(試行)》等各類科技創新政策以及《撫順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條例》、《撫順市振興實體經濟若干政策措施》和《撫順市集聚人才若干政策規定(試行)》等文件科技相關部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助力企業更快更好發展,并督促各縣(區)、相關企業落實到位。

        第四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測

        加強規劃落實情況監測,及時掌握規劃指標的實現進度、任務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著力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加快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和創新調查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規劃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監測評估結果,結合科學技術新進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對規劃指標和重點任務進行調整,確保規劃適應時代潮流。

         

        附件: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類建設項目清單


        附件 

        撫順市“十四五”科技創新類建設項目清單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單位

        主要建設內容

        項目性質

        合計項目31個,計劃投資522580萬元

        1

        30萬噸舊鉛酸蓄電池及鉛廢物再生利用

        遼寧特力環??萍加邢薰?/span>

        項目占地面積10.5公頃,建筑面積42052.5㎡。項目新建2條廢舊鉛酸蓄電池處置生產線,關鍵設備公用工程等輔助設施,項目建成后形成處理廢舊鉛酸蓄電池及鉛廢物30萬噸的能力。

        科技產業化

        2

        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重大科研專項研究及應用

        遼寧諾科碳材料有限公司

        1.中間相瀝青合成系統一輪優化改造;2.中間相瀝青合成系統二輪優化改造;3.中間相瀝青熔紡紡絲系統優化改造及放大技術開發;4.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碳化石墨化系統工藝優化及放大技術開發;5.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的表征及復合材料工藝研究;6.中間相瀝青基碳纖維碳化系統三輪優化改造,中間相瀝青基高模碳纖維裝置建設籌備工作。

        科技產業化

        3

        年產6000噸間位芳綸纖維項目

        遼寧富瑞新材料有限公司

        項目總用地面積133275㎡,總建筑面積88447㎡,其中芳綸生產車間25992㎡,污水處理池2078㎡,罐區3242㎡,及其附屬設施。

        科技產業化

        4

        遼寧美亞制藥有限公司遷建項目

        遼寧美亞制藥有限公司

        項目計劃用地426畝,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用地205畝,預留二期用地221畝。一期總建筑面積69866.43㎡,主要建2個頭孢合成生產車間、1個頭孢無菌車間、行政大樓、綜合樓、研發質檢樓、綜合倉庫、原料庫房、溶劑罐區、公用工程樓、空桶堆棚、污水處理站、門衛及生產生活垃圾房等配套設施。項目建成后,將年產680噸無菌頭孢原料藥產品。

        科技產業化

        5

        30萬噸/年新型材料染料中間體和功能性能材料二期項目

        佳化化學(撫順)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建1#生產車間,計容建筑面積3564㎡,新建3#生產車間,計容建筑面積3348㎡,新建4#生產車間,計容建筑面積3348㎡,新建成品車間,建筑面積5580㎡,新建乙類庫房,建筑面積650㎡,新建危險庫房,建筑面積138㎡,新建控制室,建筑面積400㎡,新建變配電,建筑面積345㎡,新建公用工程及配電室,建筑面積585㎡,新建循環水池及初期雨水池,建筑面積498㎡,新建循環水泵房,建筑面積135㎡,新建維修車間,建筑面積600㎡,新建全廠管廊,計容建筑面積4365㎡,新建門衛三,建筑面積54㎡,新建切片包裝車間,建筑面積700㎡,新建環保設施,計容建筑面積256㎡,新建卸車區,建筑面積225㎡,新建原料罐組二,計容建筑面積912㎡,新建原料罐組三,計容建筑面積912㎡,新建原料罐組四,計容建筑面積460.8㎡,改造產品罐組一,計容建筑面積715㎡,改造原料罐組一,計容建筑面積1012㎡。

        科技產業化

        6

        年產24萬噸可發性聚苯乙烯項目

        撫順達路旺復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項目總用地面積185畝,總建筑面積53539㎡,主要建設罐區一占地面積1798㎡,罐區二972㎡,分離車間一、二17920㎡,聚合車間一、二7224㎡,辦公樓2880㎡,1至4#成品倉庫6144㎡,公用工程房一1008㎡,公用工程房二840㎡,輔助用房1980㎡,及其他項目附屬設施。購置安裝各類設備162臺套。

        科技產業化

        7

        年產5000噸高檔化妝品系列材料、成品染膏及500噸熱敏材料系列產品項目

        遼寧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地址選于遼寧撫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預計征用土地51畝,建筑物總面積13219.6㎡,其中綜合樓2016㎡,生產車間5660.88㎡,輔房642.72㎡,污水1400㎡,倉庫1500㎡,罐區2000㎡。

        科技產業化

        8

        18200噸/年高新引發劑(TBHP、DTBP、TBPB、CH、TMCH)以及副產100噸/年苯甲酸、250噸/年氯化鈉、6800噸/年硫酸生產裝置建設項目

        遼寧鈞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總規劃占地面積32736㎡,總建筑面積20105.75㎡。其中:生產一車間4680㎡,生產二車間3600㎡,污水處理場2914㎡,庫房4200㎡,管廊1350㎡,中控化驗室576㎡,罐區及其項目附屬設施。

        科技產業化

        9

        工業能源體系與社會綠色用能耦合技術開發與應用

        撫順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通過對撫順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爐沖渣水余熱、各系統循環水余熱、各工序煙氣余熱、鍋爐乏汽余熱、各類輻射余熱等低品質余熱資源的回收,提取熱量總能力達到600MW,可為周邊1200萬㎡住宅供暖,實現噸鋼3㎡供暖目標。

        科技產業化

        10

        年產5.5萬噸特種蠟項目

        遼寧鑫星新材料有限公司

        項目總用地面積40990㎡,新建項目房屋建筑面積15640.09㎡,購置安裝設備73臺(套);建設一套年產10000噸橡膠防護蠟生產裝置,一套年產5000噸包裝蠟生產裝置,一套年產5000噸精密鑄造蠟生產裝置,一套年產35000噸的特種蠟調和裝置。

        科技產業化

        11

        撫順罕王傲牛礦業生產智能管控平臺二期工程

        撫順罕王傲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包含三部分:一、采、選生產線自動化改造。通過在設備、工藝管路上加裝各類傳感器,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信息采集,將廠區生產設備互聯,信息互通,實現生產過程集中控制;二、廠區人車定位系統建設。井下及地面生產作業區覆蓋人車定位網絡系統,全面掌握各生產作業區人員分布熱點、車輛行駛軌跡。三、建立智能生產管控系統?;诓杉母黝惿a信息,如:設備運轉信息、質檢信息、能源信息、計量信息等,利用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手段,為安全管理、智能調度、高效管控提供保障。改造現有集中控制室為生產指揮控制中心。繼續完善生產控制系統建設,智能生產管控系統上線運行,旨在使其成為適用于礦山企業的工業物聯網生產管控系統。

        科技產業化

        12

        香菇反季節種植技術開發與應用

        清原田潤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雙層節能暖棚200畝,低溫育種車間18000㎡。

        科技產業化

        13

        傳統制造企業智能制造與控制中心二期工程

        撫順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智造中心規劃四層,其中一層為集控集調中心,二層、三層、四層為責任工程師辦公區域。通過集調、集控,實現跨工序、跨區域、遠距離、大規模集控,融合自動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規?;?、集中化應用,對公司生產運行進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預測和智能決策,為安全、協同、高效、智能生產提供堅實的保障,并進行第二階段軟件環境建設。

        科技產業化

        14

        (甲基)丙烯酸酯系列單體產品生產裝置建設項目

        撫順東聯安信化學有限公司

        新建(甲基)丙烯酸酯系列單體產品生產裝置及輔助配套生產設施,總生產能力27000噸/年。

        科技產業化

        15

        STL4200-100t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研發及產業化

        撫順永茂建筑機械有限公司

        超大型動臂塔機,完成可達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空白。

        科技產業化

        16

        玉米秸稈纖維原料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工程(15萬噸/年)

        遼寧隆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項目總用地面積70畝,總建筑面積17353㎡,其中秸稈原料庫6363㎡,秸稈纖維制造車間2880㎡,生物質顆粒燃料車間1800㎡,玉米秸稈備料車間2610㎡,及項目附屬設施。本項目產品規模為15萬噸/年(風干)。其中秸稈纖維生產線10萬噸/年,生物質顆粒燃料5萬噸/年。

        科技產業化

        17

        超大型環軌起重機研發及產業化

        遼寧撫挖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研制2500噸以上超大型環軌起重機。

        科技產業化

        18

        礦質肥的開發與應用

        遼寧省亞太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占地面積52000㎡,建筑面積10504㎡,包括加工車間3914㎡、成品庫房3458㎡、原料存儲庫房3132㎡;試驗區面積18000㎡,包括經濟作物試驗區5400㎡、林業試驗區7600㎡、沙化土壤改良試驗區5000㎡等;生產能力為年生產土壤改良劑4萬噸、防風蝕固沙劑4萬噸、有機無機復混肥2萬噸。

        科技產業化

        19

        廢舊輪胎與低品位油頁巖熱解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遼寧省亞太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建設一套廢舊輪胎與低品位油頁巖耦合熱解工業化示范裝置一套。項目建成后可年處理低品位油頁巖70萬噸、廢舊輪胎2萬噸。年生產混合油品3.98萬噸。

        科技產業化

        20

        高分子納米口罩膜技術開發與應用

        遼寧天舜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新開發紡高分子納米纖維膜,可替代熔噴布防護材料。

        科技產業化

        21

        遼寧省石化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撫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新建實驗室;對現有的3000余平方米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改建成計量檢定、校準實驗室。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2

        高性能特種橡膠工業側線試驗裝置檢測平臺及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

        撫順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

        工業側線試驗裝置將提供研發品的工業試驗服務,主要針對特種橡膠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新品種研發的中試放大工業側線試驗、生產工況調試及標定;未來將作為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工業側線試驗基地。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3

        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學實踐創新中心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總建筑面積19931㎡,地下一層,地上五層,實驗室儀器設備、建筑工程以及管網配套。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4

        過氧化物中試基地及研發中心

        遼寧撫清助劑有限公司

        建設過氧化物研發、中試相關實驗室、裝置及相關配套設施。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5

        遼寧省高效節能壓力容器制造技術創新平臺

        撫順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平臺建設內容:1、完善技術中心研發工作條件,購置設備、實驗裝備;2、技術中心基建投資;3、建設不銹鋼及高合金材料作業用潔凈廠房,廠房建設3千平方米。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6

        科技孵化基地項目一期工程

        撫順高新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規劃總用地面積29991.5㎡,實驗樓兩棟建筑面積12400㎡(8600㎡和3800㎡),孵化基地含五棟廠房建筑面積6878㎡(3個900㎡和2個1296㎡)。配套設施包括給排水系統、室內外消防系統、供電系統、通訊系統、采暖系統等。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7

        高新區公共創新服務平臺

        撫順市技術創新研究院、撫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

        項目占地28.96畝(19314㎡),對原有建筑面積4796㎡建筑進行升級改造。1、對現有的2688余㎡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改建成計量檢定、校準實驗室;2、對現在的2016㎡實驗廠房進行升級改造,增加實驗設備,建設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驗基地;3、新建建筑面積5000㎡實驗樓,購置一批先進的檢驗檢測設備和實驗設備,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供熱,供水問題,建設國家石油化工檢驗檢測中心。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8

        撫順縣(園區)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撫順縣發改局

        建設總面積為1000㎡。建設主體是平臺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主體,管理主體是平臺投入運營后的日常管理主體,包括設備技術支持部門、創新平臺建設部門、項目申報部門、人才培訓部門、信息咨詢部門、業務推廣部門等。服務對象為撫順縣產業園區,即撫順縣產業園區核心區(石文新興產業園和再生資源產業園)、救兵木業產業園、海浪應急產業園,及其園區內各個企業。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29

        遼寧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平臺及產業園

        遼寧亞太固體廢棄物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本建設內容包括:1、完善研究院研發工作條件,購置化驗檢測分析設備、實驗裝備;2、建設實驗裝置及輔助系統兩套;3、完成固廢利用產業示范園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完成園區土地平整、圍墻、“三通一平”等工作,完成廠房建設2萬平方米。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產業園區

        30

        撫順縣后安鎮三塊石科技園項目

        撫順縣后安鎮人民政府

        項目位于撫順市佟莊子村佟鴿線南局部地塊;園區道路工程總長度為1000米;新建停車場5000㎡;新建科技孵化中心1800㎡;新建研發培訓中心1800㎡。

        科技產業園區

        31

        “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建設

        撫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

        圍繞智慧環保、安監、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化管理,5G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用房建設和28個5G基站等。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附件下載:
        視頻:
        相關報道:
        相關文件:
        相關專題:
        圖解:
        潮吹网

          1. <th id="ux9m7"></th>